新冠核酸采样中的感控细节管理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进入应对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新阶段。由于奥密克戎变异株具有传播更快、潜伏期更短、隐匿性更强的特点,导致一些早期的感染者不易被发现,从而发生社区隐匿性传播,为疫情防控带来很大困难。核酸检测是迅速发现传染源、锁定管控目标,进而采取隔离等措施切断传播途径的关键有效手段,在历次成功处置聚集性疫情中发挥了重要的“利器”作用。
2022年5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电视电话会议,会议强调,要在输入风险较高的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拓宽检测范围和渠道,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升检测预警灵敏性,更早发现潜在风险。很显然,无论是发生本土疫情的地区,还是未发生疫情的地区,核酸检测都将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如何避免核酸采样中医务人员和被采样人员发生感染风险?采样中有哪些感控细节值得关注?又有哪些感控措施需要大家在实践中认真落实和不断完善?让我们听听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管理科副主任高晓东教授的分享。
一、规范个人防护选用
1、采样人员应穿戴哪些防护用品?
按照《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三版)》等相关规范要求,采样人员应穿戴医用防护口罩、圆帽、手套、护目镜/防护面屏、隔离衣或防护服,必要时穿防水靴套。通常情况下,在常规筛查核酸检测时,选择隔离衣即可,在为有流行病学史或疑似患者等高风险人群采样时,可选择防护服。
由于新冠病毒主要通过口鼻入侵人体,因此,就核酸采样工作而言,正确选择、规范使用医用防护口罩最为关键。
2、选择医用防护口罩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型号和尺寸适合:不同脸型的人员应选用不同型号和尺寸的医用防护口罩,才能使口罩与面部完全贴合,其防护效果才能得到保障。
质量合格:医用防护口罩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高危岗位不应使用挂耳式防护口罩。
3、 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时为什么要进行适用性和密合性测试?
《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三版)》等文件要求:从事发热门诊、定点医院隔离病区工作的人员要做医用防护口罩适合性测试和密合性测试,合格者方可上岗;每次进入发热门诊、定点医院隔离病区工作前,要做医用防护口罩密合性测试。
防护口罩是利用与使用者脸部紧密密合的结构来隔绝口罩外面的污染空气和口罩内的洁净空气,如果口罩型号和尺寸与佩戴者脸型不适合,则无法保证佩戴后的密合性,而口罩不密合,将会导致防护效果下降甚至防护失效。研究显示,未进行适合性测试的医用防护口罩的保护率为67%,而进行了适合性测试的医用防护口罩保护率提升至96%。
4、 什么是适合性和密合性测试?如何进行?
适合性测试是唯一公认的评估特定医用防护口罩型号和尺寸是否适合使用者脸型的工具。适合性测试包括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
定量适应性测试:通过专用仪器测量口罩外部颗粒的平均浓度和口罩内部平均浓度的比值,来计算正常呼吸、深呼吸、左右转头等每个动作的适合因数和总适用因数,最终判断测试是否通过。TSI呼吸器适合性测试仪可以定量对医用防护口罩、全面型呼吸器等提供快捷、简单、符合OSHA要求的适合性检验。
定性适合性检验:是指受试者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后再佩戴专用头套,张嘴呼吸,舌头适当伸出,检验者向头罩内喷雾带有苦味或甜味的测试剂,受试者按照提示做正常呼吸、深呼吸、左右转头等动作,如测试过程中始终没有感觉有苦味或甜味,则适合性检验通过,反之,则表明测试不通过。
密合性检查:密合性检查主要用于检查口罩佩戴是否正确,口罩与面部是否完全密合不漏气。目前临床常见的密合性检查方法如下:第一步:两手按压口罩前部,不应移动口罩位置。第二步:(正压密合性试验):大口呼气,出现正压表明无漏气,如漏气,调整口罩位置或收紧系带;或(负压密合性试验):深吸气,如不漏气,口罩将紧贴面部,如漏气,无负压产生,应重新调整系带或更换口罩。
5、单独进行密合性检查可以吗?
正压或负压密合性检查方法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其结果存在偏差。定量、定性适合性测试可以让受试者直观感受医用防护口罩与面部贴合达到何种程度才是密合的,如何佩戴才能达到密合,在今后使用过程中每次佩戴后进行密合性试验才会更加规范,才能有效保护自身安全。
密合性检查应每次进行,适合性测试定期进行即可。原则上,工作人员只能佩戴已成功通过适合性测试的口罩,当口罩品牌、款式、型号和尺寸任一因素发生变化时,应重新进行适合性测试。
但由于定量、定性适合性测试需要专业的测试工具、设备和专业的团队,目前在临床并未完全推广。建议各发热门诊、定点医院配备专业的测试工具、仪器和经过培训的专业团队,重视并落实医用防护口罩适合性测试工作,保障医务人员职业安全。
5、 常见的过度防护现象有哪些?过度防护有哪些弊端?
医用外科口罩和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和防护面屏叠戴;防护服和隔离衣叠穿。叠穿防护用品不能增加防护效果,反而可能会因密合不到位、透气性差易引起潮湿等增加暴露风险。佩戴双层口罩和单层口罩相比,过滤效率无明显差异,但佩戴双层口罩的呼吸阻力要明显高于单层口罩,且呼吸阻力随佩戴时间延长呈增加趋势。
二、加强通风和环境消毒
1、 如何选择采样场所?
采样时尽量在通风良好的室外,如果在体育馆、教室等室内,应开窗保持良好通风,不应在密闭空间采样。
如有条件,建议使用正压密闭室结构的新冠病毒鼻咽拭子采样亭。该采样亭采样窗口采用类似真空手套箱的形式,在采样人员和被采样人员之间形成物理屏障,同时通过气流控制设备使采样亭内部保持正压,有效避免采样现场空气中的气溶胶进入正压密闭室内,降低医务人员感染风险。同时,采样亭内还可安装空调制冷取暖、安装有空气物表消毒设施和采样管消毒设施等,能更好的保障环境和标本安全
2、 环境消毒有哪些注意事项?物表消毒时不能“一喷了之”。仅对物表喷洒消毒剂不能达到有效的清洁消毒效果,必须使用抹布或消毒湿巾进行擦拭,擦拭可利用物理的作用有效清除环境和物品表面的污染物,同时清除包含在污染物内的病原微生物,使后续的化学消毒剂才能充分发挥消毒作用。
关注高危物表消毒:病人直接接触的物表、手高频接触的物表及易被体液或环境来源微生物(如污渍、灰尘和水)污染的物表(如采样台面、试管架等)是清洁消毒的重点对象。由于大部分采样都是在室外,不具备流动水设施,建议配备消毒湿巾,使清洁-消毒一步完成,节省人力的同时还可减少因复用造成交叉污染的风险。
不要对人体喷洒消毒剂。大部分消毒剂(如含氯、过氧乙酸等)对人体有害,喷洒过程中如吸入肺内,容易造成肺部损伤,喷洒酒精还可能有引发火灾的风险;消毒剂喷洒无法将人体或者外衣全覆盖,且因为作用时间过短,无法达到消毒效果。
不必对室外空气流通较好的环境进行喷洒消毒。在室外通风较好的场所,气溶胶很快会被稀释,没有必要对空气进行喷洒消毒。
三、标本消毒转运
1、如何减少标本封装、交接中的交叉污染风险?目前,人群筛查时使用的采样管大多为含胍类具有病毒灭活功能的采样管,因此,标本转运、交接、检验中的主要传播风险可能为:①试管和转运箱外表面在采样中被气溶胶污染;②封装时,由于工作人员手卫生不彻底,试管和转运箱外表面被污染的手套污染。为减少此类传播风险,我们应做到:①标本转运箱封闭前和转运桶开启后,使用75%酒精或含氯消毒剂对转运桶内壁和标本采集密封袋进行喷洒消毒。消毒时应避免消毒剂将条码浸湿从而导致数据丢失。②有条件时,建议使用试管消毒包装一体机。该设备节省消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可减少标本封装和交接中的交叉污染风险,还可避免喷洒消毒剂时将条码等信息浸湿。
2、转运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应使用专用密闭转运箱进行转运。转运前后应对转运箱内、外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建议使用一次性消毒湿巾进行擦拭。
标本转运人员应做好手卫生,戴手套,穿隔离衣、戴医用外科或医用防护口罩即可,不必穿防护服。
四、科学医疗废物处置
采样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使用双层包装袋规范收集,达到包装袋3/4时,采用鹅颈结式封口,分层封扎。在离开采样点前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均匀喷洒包装袋表面或在其外面加套一层医疗废物包装袋。
五、被采样人员感染防控要点
1、一人一采一手卫生。采样时应每采一人进行一次手卫生或更换手套。目前临床常见的做法为:每采一人,采样人员使用速干手消毒剂对手套表面进行消毒来替代手卫生。
值得注意是是,国内外的研究发现,不同材质手套与碘伏、氯己定醇、乙醇及异丙醇反复接触后,会增加手套破损概率,且消毒次数越多,手套破损率越高。因此,我们建议对手套消毒频次不应超过10次即应更换新的手套。同时,采样人员应熟练掌握采样方法,采样时避免采样人员的手触摸到被采样人的口鼻。
2、保持安全距离,规范佩戴口罩。被采样人员在等候时要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并全程规范佩戴口罩,仅在采样人员已经做好准备时方可摘掉口罩,口罩摘卸后应妥善放置,避免内层污染,采样结束后立即规范佩戴,不在采样点停留。
3、关注采样点气流方向。布置采样点时,应注意气流方向,确保采样场所通风良好,减少感染风险。
4、手卫生及物品消毒。采样点应配备可供被采样人员进行手卫生的手消毒剂。工人人员应提醒被采样人员,不要用手触摸采样台表面、扫码器等,如触摸,应及时进行手卫生,同时,被采样人员的个人物品也避免摆放在采样台等处。
核酸采样中既要避免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也要避免被采样者发生交叉传播风险。
避免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核心措施包括:合理设置穿脱防护用品区域、规范选用个人防护用品、采样场所保持通风良好、密闭转运采样标本。
避免被采样者发生交叉传播风险的核心措施包括: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全程规范佩戴口罩、强化物表消毒、手套一人一更换/消毒。